博乐体育app官网

种田的“学博乐体育app问”

发布时间:2023-03-28 08:29:13    浏览:

[返回]

  博乐体育app755.3公斤! 三原县陂西镇东毛村小麦种植户 郭 才 有 的 一 亩 四 分 七 厘 田 , 单 产 755.3公斤,创造全省小麦小面积亩产 新纪录。

  郭才有的小麦地能有这样的产 量,得益于科技助力。三原县与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东毛村开展 “吨半田”试验示范,探索在单位面 积产量上的更大提升。

  三原县建设14万亩绿色高效“吨 粮田”,建成大程、陂西等镇为重点 的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协同种植区 和新兴、徐木等塬区农业种植区。

  地处八百里秦川“白菜心”,属 于优质粮食生产区,农业人口20.1 万,占全县人口的近一半,三原县依 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产,实现了全年粮 食播种面积57.01万亩,总产稳定在 19万吨以上。

  2016年,孙长元组建家庭农场, 在农耕中乐于采用新技术与各种机 械。经过实践,节本增效的小麦宽幅 沟播技术得到了他的认可。

  小麦宽幅沟播技术通过机械进行 田间起垄,把小麦传统平作二至三厘 米的播种条带,调整为播种在垄沟内 10—12厘米均匀分布的宽幅带。垄沟 内种床干净,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 种肥同播也让种子得到足够的水分和 养分。

  “以前不同机械要进田五六次, 每一次都要产生费用,反复进地也容 易造成土地板结。”孙长元说,小麦 宽幅沟播技术化繁为简,将小麦种植 环节的多重工序缩减为一道,大大降 低了生产成本。

  在三原县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站 长杨茂胜眼里,传统散播的方式,也 存在种子浪费问题。例如,一亩麦地 机械化播种只需要18斤种子,农民人 工播种却需要40到50斤。

  “提高粮食产量,有良种也要有 良法。没有使用相配套的管理方法, 培育出再好的种子,也不能发挥作 用。”杨茂胜说,宽幅沟播技术去年 开始大面积推广,已经取得了明显效 果。

  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三原着 力推广“5335”节本增效生产技术新 模式,实现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

  ’5335’的核心是密植,前提 还是种子,通过标准化高产高效绿色 技术模式,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和水 平。”杨茂胜说。

  粮食单产的增加,主要因素是品 种的改良、农田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农 作方式的进步,这都离不开技术创 新。

  三原县推广玉米增密提单产播种 面积6.5万亩,辐射带动10万余亩, 实现了项目区亩增加200—300穗,亩 均增加80公斤。独李镇的杨五四家庭 农场,通过应用新技术,亩增加密度600株,增产达到100公斤以上。

  为让技术深入每个农户心中,县 里经常邀请省小麦产业体系专家、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睿来县里指 导。

  “几十年来第一次遇到如此复杂 的苗情,着急呀。”从今年大年初二 开始,他一个人驾驶车辆整天在田间 转悠,跑遍了关中大部分县区,向当 地农业农村部门和种植户反馈问题、 提出建议。

  “张教授,何时麦田化除?”富 兴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 永新问。 “张教授,我的麦田去年播种时 每亩上了50公斤底肥,现在两叶一 心,还要不要追肥?”栾菊家庭农场 主张栋问。

  “叶龄在三叶一心以上开始化 除,叶龄过小时进行化除容易造成药 害。”张睿认真地回答着大家提出的 每一个问题,“根据苗情现状,应该 再追施五公斤二铵、七至十公斤尿 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一 颗种子到盘中餐,整个过程中,大部 分是在土地里进行的,出苗、抽穗、 成熟,要经历浇水、施肥、锄草、收 割、晾晒等多个步骤。

  眼下,种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收 入来源。许多人选择来往于城市和农 村之间,打工和种地兼顾着,顾不过 来的干脆就把土地撂荒了。

  三原县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 2020年小麦玉米两茬庄稼每亩投入成本1000元,每亩产900公斤,每公斤 卖2.2元计算,亩产值为1980元,亩 盈利是980元。

  “这其中还没有扣除农民付出的 人工成本。”县农业农村局农业股股 长安斌说,“农民种粮有一定积极 性,但后劲不足。特别是青壮年劳动 力外出打工,导致种地劳力老龄化种 粮现象普遍。”

  为了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大 撂荒耕地复耕,三原县先后出台稳定 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文件,并开展撂 荒地整治行动,对全县耕地撂荒登记 造册建立台账,复种一块销账一块。

  与此同时,让专业服务组织替农 民种地,在三原县也逐渐流行开来, 有效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问 题。

  “农民种一年地费时费力,也挣 不下几个钱。”渠岸镇黄毛村会计张 平安说,“大家种地积极性不高,与 其撂荒不如把地交给有能力的大户 管。”

  2021年,黄毛村四个组1000多亩 地,以一亩每年900元的价格,包给 了三原渠岸李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 社。

  四组组长魏凤芹带头签了合同, 将自家六亩多地全部流转,并积极宣 传土地托管的好处。后来,村民在她 家排起队签合同。

  十天时间,村集体就把四个组符 合条件的土地全部流转了过来。与合 作社最终确定以3:5:2的比例进行分 红,村民占50%,村集体占20%。

  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 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不仅让小 农户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参与者和受 益者,也有助于破解流转土地租金过 高、土地撂荒、博乐体育app耕地“非粮化”等问 题。

  走进三原渠岸李绵农机服务专业 合作社,各种大型农机十分显眼。 39台动力机械、13架无人机等,能帮 助村民完成耕、种、防、收等各个作 业环节。

  机械化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 个显著特点。去年秋雨期间,各种轰 鸣作响的农机派上了大用处。面对南 部灌区农田积水,三原开挖疏通排水 渠网、移动土方、拆除砼路面地面, 发动各类型排水泵,人歇机不歇24小 时进行农田积水抢排。

  这段时间孙长元天天在地里,只 要机械能进,上百亩地的秋粮收起来 也不过一会儿的工夫。“现在,部分 地已经耕过了,得赶紧保墒。”他 说,“利用县里的种粮补贴,已购进 1 万 多 斤 种 肥 , 小 麦 播 种 不 成 问 题。”

  “你的这片麦田播种偏晚,苗情 偏弱,蘖少根少,土壤湿度较大。近 期适量追肥,可以喷洒些叶面肥,促 进根系吸收养分,帮助小麦扎根生 长。”给自家的小麦“面诊”后,魏 俊才放了心,立即联系喷肥机、购买 肥料进行喷洒。

  耕地有限,科技进步是粮食生产 的根本出路。高素质农民,则是农业 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 体和重要吸纳力量。

  “几年前哪儿是这样哩。”陕西 兴民种业的负责人刘兴民回忆,为了 动员更多的村民参加技术培训,他自 掏腰包,给参加培训的农户赠送种 子,并且来者有份。

  在大程镇吴家村,刘兴民还被村 民围堵过。“这果玉米小的很,是不 是有啥问题?”农户手里拿着刚从地 里掰下的玉米,拦住刘兴民的去路, 有些疑惑和气恼。其他村民闻讯而 来,也想知道原因。

  刘兴民跟着农户来到地里,这一 看就知道是管理出了问题。他并不言 语,而是带着大家挨家挨户观察。 “谁种得好,咱是不是一对比就知 道?”刘兴民举起不同大小的玉米,借 机向村民们讲解品种差异和种植技巧。

  去年春耕时节,三原100多名农 技人员组建14个巡回农技服务队,到 各个村普及早春田间技术措施,指导 农户做好田间管理,并进行病虫害监 测、常见病防治,指导农民灌溉粮果 34.5万亩、追肥28.3万亩、除草15万 亩。

  孙长元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多 亏了县上技术人员的帮助,之前条锈 病比较严重,他们隔三岔五到地里指 导,不然产量肯定受影响。”他对提 升技术和管理的重要性深有感触, “去年县里又指导我整了地,对土壤 作了进一步改良。”

  渠岸李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就 定期邀请专家对社员、农机手、植保 技术人员进行农技培训,让他们慢慢 变得懂市场、善经营。在“孙长元 们”的带动下,近千名农民经过培训 成为新农人。

  农民有问题有疑惑,还可以随时 拨打县农业农村局的电话。由于答疑 解惑、解决问题效率高,这部热线日下午,陵前镇大寨村村 民王林电线亩小麦叶片 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点,却找不到原 因,更不知道怎么解决。

  一个小时内,县农业科学技术中 心副主任王涛赶到了现场。到地里仔 细查看,询问了具体情况,王涛便给 出了答案:“应该是药没打好。”

  由于王林种植小麦较晚,此时温 度不稳定,配药时没有充分搅拌均 匀,才导致打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白 点 。 “ 喷 点 叶 面 肥 就 行 , 不 用 担 心。”王涛一边宽慰,一边提出补救 办法。

  随后几次下乡,王涛还一直惦记 着这件事,专门到地里查看,见补救 及时没有造成影响,他替王林感动欣 慰:“作为农业战线上的一分子,我们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土地收获更多 粮食,也让职业农民更好成长。”

  县农业科学技术中心还定期对苗 情进行调查,统计平均亩成穗数、平 均单株分蘖数和次生根等数据。

  “例如这片小麦地是6 6 0平方 米,我们就随机取1平方米或者千分 之一的面积,进行3次测量,最后取 平均值作为统计结果。”县农业科学 技术中心主任王荣介绍说。

  去年,原本每月统计苗情也改为 周报,目的是通过分析给小麦管理提 出参考措施,这些数据最终将汇入田 间地头的农民手中。

搜索